→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0期       2008年第8期                        2008年12月编印

          

本期要目:

 

★文化创意产业郊区集结

★以科研成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农大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政课程

★让大学生远离就业“寒潮”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学生就业“大文章”

★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798艺术区里的实训大课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应该以内涵为本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京郊动态

文化创意产业郊区集结

京郊日报记者  胡华薇 高珊珊

   


“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都将来到大兴,来到星光,录制电视节目,我们提供场地、设备和人才,组成一个‘卫视使馆区’。”1219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曹辉在第三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二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论坛上透露,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将更多地向郊区聚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郊区产业升级,解决农民就业。

据了解,本次论坛有来自全市21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的150名代表参加,围绕“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与投融资服务”主题展开讨论。“大兴区正在扩建星光影视园,积极筹备‘卫视使馆区’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可正式开工。”曹辉表示,传统制造业因高能耗、高污染,已不适合首都功能定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大势所趋。而郊区的传统产业正面临升级,且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大,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按照市政府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在郊区主打文化创意牌,能增加当地产业附加值,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目前,京郊已形成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顺义国展产业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怀柔影视基地等多个设施齐全、功能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1217日起,第三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展,大兴、顺义、怀柔、平谷等多个区县在展馆内设置展台,借助文博会平台招商引资。在顺义展区内,时尚新颖的展台、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前来参观咨询。开展第一天,顺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接待参观者近3000人。

本届博览会还设置了通州台湖国际图书分会场,现场展出包括《日出东方》、《中国近卫军》、《毛泽东画传》、《历史的天空》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图书,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据悉,本届文博会还开辟了顺义(现代汽车—燕京啤酒—顺鑫鹏程食品)和密云(蔡家洼工业观光园—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首云铁矿)两条旅游线路,将参观与体验相结合,带游客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文博会持续至1221日,对参观者免费开放。

      (2008年12月20日《京郊日报》)


 

明年投资10亿发展设施农业

京郊日报记者   马楠

 


明年,北京市计划投资10亿元,发展5万亩左右设施农业,同时推进“低收入村一户一棚万亩设施农业”等五项重点工程。1210日,副市长赵凤桐出席了本市设施农业观摩现场会。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新建设施农业3.16万亩,在建4700亩;已有9带、13群、27村设施农业重点地块初具规模,出现了大兴区庞安路、顺义区中干渠、昌平区麦辛路等一批设施农业产业带、产业群落;启动了生产服务和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形成了顺义、昌平高档花卉和草莓设施生产示范区,大兴西甜瓜大棚生产示范区,房山设施食用菌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集新品种展示、科技服务、市场信息指导产销相对接的设施示范区。

 

据了解,明年推进的五项重点工程,除采取政府资助形式,重点帮助100个低收入村发展设施农业,培育主导产业,增加低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外,还将启动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重点扶持建设3条面积分别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设施农业产业带;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发展50个面积在200亩以上高端、高效、高辐射的设施产业群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完善提升设施产业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土地流转长期机制的建立和推进。

2008年12月11日《京郊日报》


 

让农村图书室“活”起来

京郊日报记者   王洋

 


据市文化局统计,目前全市乡镇、村级图书室约有2100多家,可以说遍布京郊大地。然而,记者走访发现,有相当多的图书室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文化传播作用,处于闲置状态,成了摆设……

“图书室我去过几次,总是那几十本‘老书’!” 在京东某山区村,40多岁的村民老宋向记者讲述,“村里看报纸的比看书的人多,因为报纸上都是新闻。看书就跟吃饭一样,不能总是‘老三样’,农民也需要热门、实用、解渴的图书。”农村图书更新慢,是阻挡更多农民读书的拦路虎。而记者在京北某平原村采访时发现,村里九成以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只有20多位老人和孩子。读书群体失去了主力队员,村里的图书室也因此成了“摆设”。

记者还发现,许多村子的图书室常年铁将军把门,村民想看书找不到图书管理员,既没人告诉村民现在图书室里有哪些书、什么时候来新书,也没人辅导村民该看什么书、并向上级图书馆反映村民的需求,这种断档也是制约村民走进图书室的一大原因。

针对部分图书室几成摆设的问题,不少区县文委的负责人纷纷表示,他们正在着力提高农民的读书兴趣,并让读书活动与实际的生产生活产生互动。

上月初,门头沟区图书馆聘请市农业部门专家来为斋堂镇西湖林村村民举办种植、养殖讲座,近百名村民在讲座散场后都觉得“不解渴”,纷纷围住专家咨询。“考虑到讲座能激发农民读书致富的热情,图书馆早有准备,随专家同车到村里的还有近百册种植、养殖相关技术书籍。”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艾天庆说,专家在讲座中着重讲述村民容易上手且具有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农业技术项目,先让农民对这些农业技术产生兴趣,在日后的实践中,他们就会来到图书室去找相关书籍。当然,这也给区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要根据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村级图书室的书目,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针对一些村庄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情况,部分区县图书馆还在农闲时间,为村里的妇女举办女性健康讲座,为老人安排养生健康讲座,在寒暑假期为孩子举办野生动物保护和环保知识讲座。每次讲座结束,村里的图书室都会出现“抢书”现象。

一旦村民的读书热情被调动起来,图书室便成为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在门头沟区石厂村,图书管理员韩志友义务管理村图书室10年了。图书室藏书2000余册,书的名称、内容和摆放位置老韩都记在心上,只要有村民来借书,不出一分钟准能拿走想借的书。在他的努力下,全村男女老幼都把图书室当成了闲暇时的好去处,一天不去都难受。老韩说:“如果各村都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并在开放时间上充分考虑农民的习惯和需求,图书室绝不会成为‘摆设’。”

2008年12月10日《北京日报》


 

教育

以科研成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曲明 光明日报记者 凌翔

    


高校的诸多科研成果如何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又如何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深度再开发?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主动走出去,与国内外企业合作,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了内外相辅、点面结合的科技工作模式,在科技工作和成果转化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发挥学科优势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中国“橡胶谷”

2005年,青岛科技大学原来的砖砌围墙被扒掉,取而代之以新颖时尚的铁艺护栏,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一个多月后,通过国内高层专家评审的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总体规划,高校与地方政府联手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的雄心终于“和盘托出”。2008717日,坐落于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西孵化区内的朗盛青岛高性能橡胶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材料生产厂商、世界500强的德国朗盛公司投资1600万美元,在海外建设的最大研发中心。这让建设中的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顿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朗盛集团高级副总裁Weymans先生说:“青岛是建立橡胶研发中心的理想地点,与青岛科技大学的合作对于朗盛来说具有战略意义。”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高青表示,随着朗盛研发中心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青科大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楼的启用,特别是橡胶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纷纷落户青岛科大都市科技园,青岛市将向打造中国“橡胶谷”的目标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目前该园区已成功引进了青岛高新技术企业——青岛高校软控公司,建成了青岛软控信息化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2007年底筹建的2万平方米的信息化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即将竣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聚氨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中试机构也纷纷入驻。两年来,科技园建设共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引进重点实验室18家,具有特色鲜明的以橡胶高分子材料研发、转化为主要产业方向的孵化基地正在青岛市中部崛起。

不找校长找市场 重点科研项目先行孵化

青岛科大始终走着“小学校做大科研”的创新之路,近年来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创造了社会广为赞誉的“青岛科技大学现象”。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青岛科技大学也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国家重点院校。国家重大科技攻关、863973等一批国字号的科研项目频频落户青岛科技大学,仅近三年该校就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在山东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谈及科研成果转化,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非常自豪地说:“不找校长找市场,这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科研工作者们一致认可的工作准则。”青岛科技大学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积极转变观念,抓住时机对重点科研项目先行孵化,再推动校办企业通过改制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项目,最终实现超常规发展。如由该校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技项目“密炼机上辅机”整合发展成的上市公司“青岛高校软控股份公司”就是如此,其产品不仅取代了进口,而且还在世界知名橡胶公司如米其林、固特异等公司得到推广应用,公司的轮胎生产控制系统等正在替代进口为国内各大轮胎厂服务。如今的软控,已不仅仅是从学校发展起来的一个成功的上市公司,也是青岛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一平台,更是学生进行实习实践的最好基地。

同样是上市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中也浓缩着青岛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奋斗的身影。当企业飞速发展时,烟台万华突然遇到了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他们向国际大公司寻求帮助的渴求也屡屡被无情拒绝。企业存亡的生死关头,青岛科技大学向他们伸出了援手。1996年,经过青岛科技大学科研人员改造的装置产能达到1.2万吨,2001年生产能力扩至4万吨,初步具备了生存下去的能力。自主力量下装置能力的提升,意味着烟台万华掌握了MDI的核心技术。而青岛科技大学与烟台万华联合研发的MDI生产技术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烟台万华是目前我国唯一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青岛科技大学与烟台万华集团合作开发成功的MDI制造技术,突破了世界上4个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的技术封锁,从而使我国成为第五个具有MDI制造知识产权的国家。

服务区域经济全力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在青岛市近年来具体抓的三大新兴科技产业中,新材料产业与海洋科技、软件产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青岛市提出的四大产业基地中,新材料四分天下有其一;在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龙头的进程中,作为制造业之本的新材料也自然担当起先行官的重任。青岛新材料产业正迎来它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青岛科技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200312月,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青岛市城阳区,这使青岛科技大学驶入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43月,我国新型陶瓷领域首席专家李建保教授把清华大学的“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落户在产业园里。城阳区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青岛市新材料研究实验室,并创造性地推出了“项目+公司”模式。多年来,该实验室对青岛市乃至国内尚属空白的项目进行自主研发,一待技术成熟,即通过社会融资成立“项目公司”,以实验室为技术支撑、企业为载体迅速实现产业化。目前,已有多项成果通过“项目+公司”模式从实验室中走出,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新材料科技工业园与颐中集团合作成立青岛颐中格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聚合物土工格栅工程材料,总投资达到9200余万元。目前这种产品在国际上除颐中公司外,仅有英国一家公司生产。颐中格栅公司有世界上唯一一条年产1500万平方米土工格栅的现代化生产线和世界一流的土工格栅技术开发试验室。

2007年底,青岛市首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国家火炬计划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基地挂牌。这是青岛市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共同打造的又一全国校地合作的成功范例。如今产业园内的新材料企业发展到120余家,其中,多晶硅、纳米晶硅钢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密封材料等一批项目快速发展,预计年产值可达230亿元,成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名副其实的核心区。

2008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


 

华中师大新农学院培养“村官”上大学

光明日报记者  郭扶庚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仙桃分院正式挂牌。至此,华中师大已在武汉、宜昌等地成立了三所新农学院及分院,招收学生近千人,将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善管理的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是在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以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学院等学科资源为支撑,与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共同管理。新农学院以开展农村干部管理教育、农村大学生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为主要办学内容。近年来,新农学院以自学考试为依托,送教下农村,将“村官”培养为大学生。目前,各教学点参加自考助学辅导的学员近800人,经过省自学考试办公室组织的两次课程考试,平均合格率在85%以上。首期村官大学生可望在明年通过全部课程考试,获得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华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说,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后,学校领导立即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一批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带头人带领农民一同创造农村的新面貌,“村官”就应该是这样的带头人。仅在湖北省近26000个建制村中,目前还有18600多个建制村没有大学生。而学校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全国知名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果将这些成果服务于社会,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从长远看也有益于科研事业的向前推进。

这一构想很快得到了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6年,新农学院正式成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徐勇教授担任新农学院院长。2007年,新农学院被纳入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训基地,学员享受湖北省相应政策待遇。

送教下农村,将村官培养成大学生,解决了中国农村“自家的才子不愿回,外面的人才留不住”的窘境,人才效益显著。一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村官,有头脑、有干劲、有经验,但苦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水平和理论知识。因此新农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要让这些村官“读得起、听得懂,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农村“永久牌”人才。

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


 

北京强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杜弋鹏   董城

    


“切实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这是1210日召开的首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的主题,道出的,是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们许久以来的期盼。

辅导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老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中央领导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度关注并做出专门批示,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明确要求“北京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据悉,北京市委常委会、市长专题会分别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人事局、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北京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专兼职辅导员人数达6500名,90%以上为研究生,其中30%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表明,广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大多数学生在遇到问题或困惑时,会首先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

然而,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大幅增长,辅导员力量出现了相对不足的现象;辅导员待遇多年来没有根本的改善,导致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相比,辅导员工作亟待加强和改善。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将用“系统规划、专业发展、整体优化、形成特色”来解决辅导员工作出现的种种问题。

据介绍,北京将推进学校总体上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将研究制订北京高校辅导员上岗准入标准;将按照每年人均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研究经费;从2008年开始,利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定向培养、重点资助、访学交流等形式,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型辅导员,500名拥有心理咨询师和发展辅导师资格证书的专业型辅导员,1000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将设置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鼓励专职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将定期选拔优秀辅导员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将设立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个辅导员岗位每月500元;在行政职级晋升方面,本科毕业生聘为辅导员的,在考核合格的前提下,原则上工作两年后定为八级职员。硕士研究生聘为辅导员的,在考核合格的前提下,原则上工作一年后定为八级职员。博士研究生聘为辅导员的,在考核合格的前提下,原则上工作一年后定为七级职员;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和十名优秀辅导员标兵;北京将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2008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


 

中国农大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政课程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凌

    


在中国农业大学,课堂上听志愿者讲述奥运的精彩,课外做志愿者体会奉献的快乐,已成为很多新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这是中国农业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正在积极探索的一项举措。这一举措的出台,缘于北京奥运志愿行动的启示。

在今年的奥运会、残奥会中,中国农业大学是摔跤比赛、坐式排球比赛场馆所在地,学校共有200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比赛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通过服务奥运,丰富了人生阅历,增长了才干。这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看到志愿行动所蕴含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利用奥运志愿行动的宝贵财富,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这成为学校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该校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副教授张晓红。

按照农大思修课的课程设计,志愿服务部分将包括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6个学时的实践课,要求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在上完志愿服务理论课后,自行联络公益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并完成相应的社会调查。在学期末,学校将统一组织总结汇报,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汇报实践收获,并根据班级的总体表现,获得志愿服务部分的成绩。

1022日,第一堂理论课在中国农大开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志愿服务的魅力,学校专门邀请了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现身说法”,并播放了志愿者服务奥运的视频,直观地展现了奥运志愿者的苦与乐。一名学生说:“这堂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奥运志愿者和志愿精神,我要投身志愿服务的洪流,在志愿行动中成长、成才。”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班的服务对象是位于顺义的太阳村儿童教育慈善中心,每次志愿服务往返都得花上五六个小时,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快乐。”试验081班的徐子健说,“那里的孩子需要心灵上的关怀,我打算看一些心理学书籍,以便更好地与他们交流。”

“开设志愿服务思修课只是一个开端,最终的目标在于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习惯,并通过志愿服务成长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张晓红表示,在总结今年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她将面向全校开设志愿服务选修课。

2008年1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研制成功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蓉

    


经过近2年的攻关,“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最近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共同研制成功。这是一个用全文文献为比对资源的,全面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产品。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依托《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这是“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目前收录国内7400种学术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420万多篇。该数据库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可查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包括抄袭、一稿多投、伪造、篡改、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其技术路线采用“数字指纹”的技术理论,首先由海量文献中提取反映某一主题或某一类型文献特征和内在拓扑关系的“指纹”,依次按全文、章节、段落、句子建立该类文档的多阶“指纹库”,再将用户指定的文档做成“文章指纹”。根据不同的甄别需要,将“文章指纹”与“指纹库”进行比对,即可获得从全文、章节、段落到句子的多阶监测结果。目前这一系统可用于期刊审稿,项目立项评审、验收评审和报告审查,毕业论文审查,职称评定等方面。

追求科研诚信、防治学术腐败,历来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据同方知网总经理王明亮介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个对社会来说十分敏感的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在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全国诚信办等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做了很多改进和试验,找到了如何积极稳妥地推广使用的可行办法。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把好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关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成为遏制乃至消除学术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

2008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视角

    中南民族大学 王正斌 李春雷

 


教育部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旨在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

受世界金融“海啸”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就业市场增添了几分逼人的寒气。对高校而言,承担着教育部加大就业状况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量化就业率考核的巨大压力;对社会而言,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在对自己未来职业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上的大学,如何合理规划自己,敲碎就业市场的坚冰,是很多在校学生最期盼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起步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也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既是创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大学生从高校到社会的距离,减少大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就业成本,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方式,明确其职业目标,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下,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关系紧密,二者之间是并行而非交叉运行。所以,素质教育缺乏成功就业的动机指引,难以从根本上为广大学生自觉接受,难以深入大学生群体。在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将与就业指导相辅相成。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掌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修订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式”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按需用生,按需培养,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系统地、科学地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系统工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不可能单独完成,它贯穿于学生的四年教育过程,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我们必须更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观念。学生个人化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要自觉接受职业规划的启蒙教育,树立自我成才、自我管理的意识,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更新发展观念,培养综合能力,为成功实现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系统工程,学校应该在制度上保障,建立教务、学工、就业等部门协调配合的辅导体系,并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二是购置或研发系列职业素质测评软件,用于对大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试,图书馆采购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人力资源知识、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书籍,供广大师生查阅;三是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立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同时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活动,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

学校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与专业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合作,争取更系统的服务资源;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成才,成功就业和创业。  

2008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


 

图书馆工作动态

 

高教文献保障系统惠及千所高校

    光明日报记者   王庆环

 


记者从12月2日举行的CALIS项目建设10周年纪念活动上了解到,CALIS即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经过10年建设已达国际一流水准。

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经过10年建设,其以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使教学科研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方便地了解国际前沿动态,跟踪和把握国际科研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据了解,CALIS使全国1000多所高校师生受益,项目建设资源的用户现已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介绍,CALIS总量现达到180TB,是目前国内外容量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保障服务体系之一。

附注:CALIS介绍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CALIS管理中心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大量的二次文献库和全文数据库;采用独立开发与引用消化相结合的道路,主持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统一检索平台、资源注册与调度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CALIS文献信息服务网络。迄今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500家。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公共服务体系二期建设。并将“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简称CADAL)列入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名称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DLIS)”,由CALIS和CADAL两个专题项目组成。项目和总体目标明确为:在完善“九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设的基础上,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它将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建立包括文献获取环境、参考咨询环境、教学辅助环境、科研环境、培训环境和个性化服务环境在内的六大数字服务环境,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CALIS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继续组织全国高校共同建设以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献保障体系,开展各个省级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CALIS三级文献保障体系,为图书馆提供“自定义、积木式、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大力提高CALIS综合服务水平,扩大CALIS服务范围,为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8年12月3日《光明日报》,附注摘编自calis网站,http://www.calis.edu.cn/calisnew/#)


 

读书学习

 


九大高官 以书施政

  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汪洋 身体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汪洋把《世界是平的》从北京中央党校带到重庆,又带到现在他主政的广东。

2007年初,这位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将此书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官员,要求“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

其热潮也迅速蔓延到民间,这座吃喝打牌氛围浓重的城市喊出打造“书香城市”的口号。“一个城市的精神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水平。”汪洋说。

到了广东之后的汪洋,与网友亲密互动,还拥有自己的QQ号——这些都是他对《世界是平的》的“身体力行”。促使世界“变平”的重要因素是互联网。

汪洋还邀请作者弗里德曼来访。这位《纽约时报》专栏专家对他推动的“解放思想”讨论留下深刻印象。

汪洋说,“当今社会,领导干部身在各种矛盾漩涡的中心,要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就应当从读书学习中汲取精神食粮。”

他曾透露自己看了陈开枝写的《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这上面写,吴南生置生死于度外,他说‘就让我到汕头去搞实验吧,要杀头就杀我的头……’我一看真是激动啊。”

薄熙来 专攻经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作为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将重点放在经济管理方面。

他向重庆官员推荐学习《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五本书,这套作为当地干部教材的“现代经济知识简明读本”,是他在商务部任内时组织编写的。重庆“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由是拉开序幕,薄不仅是倡导者,更亲自上台授课。

他重点强调了“扩大开放”,并试图言简意赅,“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是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他还说,“这就好比打乒乓球,如果只在家里和老婆、孩子打,也会赢得挺开心,但难有长进。敢于和强手交锋,就是输了,也会进步。”

今年初薄熙来调研中发现,当地干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匮乏,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一些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更重要的问题是,他认为当地官员观念不够开放。

在两年的时间里,重庆的一万多名干部将接受“回炉”教育。

马凯 写诗荐书(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在部长们的“荐书寄语”中,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的方式最为特别——写诗。他创作《读书者言(十首)》“书籍”、“开卷”、“好书”、“精读”、“泛读”、“勤学”、“好问”、“购书”、“裁书”、“用书”,总结自己对读书的认识。

这十首诗是马凯去年专为发改委成立的青年读书研究会写的。马凯以“兄长”的身份,和青年分享读书感受。他表示,自己兴趣不多,但最大的爱好是爱书、买书、藏书、读书、抄书、写书。他说,没有书,就没有他的成长。

马凯是古典诗词爱好者,已出版两部诗集。

为文学界提及较多的是《自在人(山坡羊)》,他写道:“试问安能常自在?名,也身外;利,也身外。”

徐光春 国学开讲(河南省委书记)

去年“世界读书日”,《中华读书报》约请10位省部级官员撰文,“只有徐光春写了。”时任该报总编辑的庄建告诉南方周末。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这位河南省委书记写道。

2006年底,学新闻出身的徐光春还专门登上郑州大学“国学大讲堂”,两个小时的演讲,从《尚书》、《诗经》谈到《中庸》、《论语》、《左传》,涉及孔子、孟子等十几位古代思想家。

而曾经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的经历,令他不断强调文化大省概念。

卫留成 亲做“教案”(海南省委书记)

至今还有人认为,海南官员还应该继续读那本《致加西亚的信》——《海南日报》近日采访他们的省委书记卫留成,卫仍一脸痛惜地说,“哪怕我们的干部能落实好30%的政策,海南的发展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2004年,海南省政府的厅局长和县市长们,收到新任省长卫留成的特殊春节礼物《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是沉重的——事实上是新上级的批评,当时卫初入政坛,政府执行力之低让他“很不习惯”。第一个月下来,开办公会和批示的57件文件,只有两件办完。

他仍把自己当CEO,希望“把企业优秀的执行文化融入政府以民为本的本质要求之中”。

同样是强调执行文化,卫留成还向海南的省人大代表们推荐《改革政府》,这本书为美国政府开出十个药方,其中最主要的办法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官僚主义。

卫留成不遗余力地推动官员的学习。他更自己编辑了《〈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送给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而11月8日,《海南周刊》又披露他向官员们推荐一部《心耘》,“揭秘一群经济精英是如何推动新加坡神奇崛起的书”。

陈建国  “五有”“四不”(宁夏自治区委书记)

今年是宁夏建区50周年,年初,书记陈建国向全区县处级官员“隆重推荐”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此书讲述的是“独臂将军”余秋里,当年出任石油部长,率部进行“大庆石油会战”的故事。

陈建国自主政宁夏以来,尤其注重官员的精神状态,在各种公开场合强调,当“干部”首先要“干”字当头。

书籍成为其施政的重要工具。《人民日报》记者在宁夏看到陈建国的数十件批示,大多与学习和读书有关。他不仅推荐党报党刊理论文章,也推荐他认为对做好宁夏工作有益的书籍。

宁夏自治区党委中心组有“五有”“四不”的规定,即有签到簿、有学习安排通知单、有集体学习记录本、有个人学习笔记、有参考资料;不以传达会议精神代替集中学习、不以领导作报告代替中心组成员专题讨论、不以参阅辅导材料代替阅读原著、不以学习笔记代替学习心得体会。

杜宇新 带头“漂书”(哈尔滨市委书记)

从家里带上五十余册书,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参加他所倡议的“漂书”活动。“图书漂流”源自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人们可以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标签,放在公共场所,无偿提供别人阅读。

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哈尔滨启动“月读一书,打造书香哈尔滨”活动,目标对象是全市的机关公务员。

杜宇新率先在当地媒体上发表自己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读后感。他说,自己就是以身作则,引导公务员多读书。“每每进入德鲁克的思想殿堂,我都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杜宇新反思中国无数城市中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集中整治”,认为集中治理一旦成为常态就是不正常现象,更应该 “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做好该做的分内事情,使各方面的工作少一些轰轰烈烈,多一些平静无波”。

李军 词曲言政(贵阳市委书记)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今年为外界所知的第一件事,是让官员们上电视PK,通过公推竞岗产生四个区县党委书记,第二件事,当属他向官员推荐《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虽早在官场流传,但李军仍希望读有实效,“我总体感到,现在贵阳市还是发指示的人多了一些,送信的人少了一些,而且把信亲手送到的人更少了一些。我们要多培养、多发现、多重用像罗文这样敬业、忠诚、诚信的人。”

他还把一年一度的贵阳避暑节改为避暑季,当地到处可见“爽爽的贵阳”这个新说法——这个说法来源于李军,他还专门与音乐人浮克合作创作一首主题歌《爽爽的贵阳》,到全国各地到处推销贵阳的避暑季。

朱永新 推广读书节(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

朱永新自赴京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才几个月,他的几个书架已经填满近半。他最近看了《大国悲剧》、《货币战争》、《金融危机》,“你看这些书就可以了解社会在关注一些什么”。

2003年起,作为政协委员的他,连续5年在两会上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还曾当着总书记的面,建议领导干部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在他提倡“将阅读进行到底”的这几年里,中国的国民阅读率正连年下降,甚至跌破50%。

不过,至少他的宣传已经取得了局部成功,他所在的苏州市,已经有了一年一度的阅读节,还有参加他推动的“新教育实验”的五百多所学校,也都有了读书节。

这位曾分管教育的苏州市前副市长认为,应试教育是造成阅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促使他由一个“论道者”转为一个“行道者”的重要因素,也是一本书 ——《管理大师德鲁克》: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曾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和德鲁克父亲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2008年11月20日《南方周末》)


 

大学生就业

 

让大学生远离就业“寒潮”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学生就业“大文章”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沈琳

 


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也遭遇寒潮。而近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办公室电话应接不暇,大都是用人单位打电话前来咨询参加该学院“招聘活动月”的相关事宜。该学院党委书记吉飞欣慰地说:“功夫在平时,平时做好了就业、创业教育,毕业生自然不愁嫁。”

打好就业工作组合拳 抢占就业市场制高点

近几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率均排在江苏省前列,但为应对就业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具有浓厚忧患意识的该学院“先发制人”,在稳定就业协作单位的同时,把拓展“就业网络”放在了就业工作的首位,打出了专业设置市场化、就业基地建设动态化、梯队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等系列“就业工作组合拳”,抢占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高点。

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该学院根据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人才的缺口,增设了机械类、材料类等相关专业;根据化工类行业将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状况,加大了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并在就业时引导学生要到基层、农村去;根据市场需求,该学院还和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教育;每年通过市场调研扩大新的就业实习基地,及时收集市场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达到了“出口”有效引导“入口”。

让学生好就业,让学生就业好,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的重心。有统计结果显示,虽然学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相对较高,但学生跳槽率也较高,为此,该学院对现有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后,在确保就业市场“量”的同时,逐步优化企业资源库,使就业资源库“有进有出”,保证了就业市场的“质”。此外,为有效利用就业资源,该学院有针对地按企业规模、性质、发展、福利等将企业分层,形成第一、二、三、四等梯队,在推荐学生时,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企业要求等进行配对推荐,避免了几家单位争抢一名优秀毕业生,而其他同学却在无形中失去诸多就业机会的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 唱响大学生就业主旋律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最近有个小“明星”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就是该学院建工系大二学生陈伟。现在他已拥有两项环保购物袋设计的国家发明专利,而由他设计的购物袋也已在许多著名连锁超市进行售卖。“刚入学,学院就指导我们开展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我理顺了头脑中的很多想法,后来,学院又开展创业教育,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陈伟的感激溢于言表。

2006年开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行“规划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未来”等为主题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分别制定了适应与定位、学习与准备、行动与实践、评估与检验四个阶段的全程化生涯规划与辅导方案,并通过专业课程和理论教学体系、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体系、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体系、心理测评和就业测评体系四个同步进行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倾向,扬长避短,明确成才方向。该学院还推出了“量体裁衣”式的个别辅导服务,鼓励就业工作者将自己熟悉的就业政策、职业测试、自主创业等领域通过“就业114博客”等途径公布出去,“一对一”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具体问题。

创业创新教育也是该学院的一个传统教育项目,该学院严格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修满此创业创新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成立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大学生实践和创新专家人才库、举行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企业家创业讲坛等系列举措,让创业创新教育步步落实到位。

整合就业工作者队伍资源 形成就业工作合力

就业整体工作的推行必须下移到就业工作者,因此,培养素质高、懂就业行情、有开拓意识的学生工作者队伍是重中之重,这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就业工作的深刻体会。为此,该学院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了一支包括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在内的得力的就业工作者队伍。

结合就业工作的特殊性,该学院特别注重就业工作队伍主力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的措施,提高辅导员的薪酬待遇,鼓励辅导员提升学历,建构畅通的职称评审渠道,规划辅导员成长和发展方案等,种种政策创造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多年来负责该学院思想宣传工作的宣传部部长江庆华说,这一“温暖工程”极大调动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现在辅导员犹如吃了‘定心丸’,队伍价值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显著增强。”

此外,该学院还通过邀请专家对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就业工作交流会,组织他们考取国家职业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选派优秀工作者赴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取经”,把就业工作和人员考核挂钩等,有力地提升了队伍的就业工作能力。

该学院院长颜惠庚兴奋地告诉记者,近日,该学院就业工作创下了三个新“高”:截至11月底,该学院2008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6.08%,协议签约率65.07%,总就业率达97.41%,“这些数据就是我们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大文章的证明。”

2008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王希忠

 


0 前言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而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1 构建和谐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意义

1.1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社会的内部结构均衡稳定、社会运行安全有序、社会管理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是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后勤肩负着建设和谐后勤、促进校园和谐、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历史使命。

1.2 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

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校园建设也应该包括这六项基本特征。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展是目的,建设高等学校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机统一的。建设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既是发展的目的之一,同时又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有利于保持校园的稳定,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但现实中,两者之间也是存在矛盾的。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因而在资源分配上容易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全面把握,在总体驾驭上就容易失之偏颇。

1.3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体系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河满,则大河满”,当构成社会的各个细胞和谐了,整个社会才会和谐。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整个学校和谐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开展正常活动的重要保障体系。俗话说的“安居乐业”,从广义上讲,那就是和谐的大后勤环境,这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讲的。在高校,追求全体师生员工“安居乐业”的目标自然成了后勤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2 构建和谐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后勤职工队伍是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后勤人本身的和谐。高校后勤系统必须处理好内部职工之间的关系,人心齐,干劲足,要形成一支团结高效的领导群体,一支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党员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力和团队精神,切实增强后勤职工的创造活力。其次,后勤职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后勤职工要切实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注重服务态度。在处理事情时,要进一步明确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实行规范服务,按章办事。第三,后勤员工要树立奉献的价值观。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以教学为中心,急教学、师生之所急,为师生排忧解难,充分认识到学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与后勤人可谓朝夕相处,从宿舍到食堂、到教室、后勤一日不可或缺。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全过程教育后勤员工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委屈,认真履行“服务育人”的职责。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以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形成奉献的价值观。第四是后勤员工要树立求真的价值观。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校园现代信息网,使后勤管理趋于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严密化、准确化、数字化、公开化,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求真的价值观。第五是后勤员工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要对事业充满信心,干工作满腔热情,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奉献学校、成就自己。第六是要加强后勤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执岗能力和服务水平。后勤技能是后勤员工搞好服务的生命线,提高员工的执岗能力是提高后勤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建设和谐后勤方面从而建设和谐校园的直接支撑点。后勤管理部门应积极从思想上、生活上、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以广大员工及时关心,要全方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作为保障,内容包括:公有房、物业、绿化、餐饮、维修、交通、医疗保健、校园管理、职工队伍建设、效能建设、岗位聘任、劳动合同、工程招投标、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以合同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的,每年后勤集团就物业管理和服务与学院签订协议书,实行合同管理,有偿服务。协议中明确当年的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年终学校实行绩效考核。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后勤集团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了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学院后勤集团针对后勤的各项工作,分别制定了《 私有住宅楼房管理与维修办法》 、《学生公寓水电定额管理办法》 、《办公家具管理办法》 、《教室内附属设施管理办法》 、《学生公寓物业管理办法》 、《用车管理办法》 、《供电用电管理办法》 、《校园管理办法》 、《后勤职工、合同工考核管理办法》等九十九项规章制度。这些办法和规定一方面可以规范大家的行为,让大家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及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鼓舞后勤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各项工作的开拓创新提供保障,推动后勤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2.3 充分了解学校、教工和学生的需求

学校的需求:笔者认为,来自学校对后勤工作的需求,一是服务的需求,二是发展的需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基于学校教学、科研的服务需求,建立一个能为其提供服务的后勤保障体系,然后随着需求的不断升级,后勤服务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这种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单一,以提高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后勤保障模式是过去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需沿用的模式,其运行体系已相当成熟,不必赘述。

然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前段提到的传统模式显然已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高校后勤工作在满足学校日常服务需求的同时,必须面临一个自身的发展问题。建立一个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完整的企业法人实体,成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学校来说,后勤社会化必须首先实现后勤服务的市场化,通过市场来择优选择后勤服务的提供者。对后勤来说,首先应该企业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源于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必须要及时调整自身发展定位,通过深化改革,在创建与学校地位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同时,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要坚持在服务学校的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结合,注重发展壮大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后勤产业与服务项目。只有具备比较优势,才有可能获得比较效益。对后勤管理者来说,不仅需要决定做什么,而且需要决定不做什么。而后者,往往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要强化管理,按现代企业的要求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适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探索独立法人企业和产权改革的路子,推进体制创新。

教工的需求:教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住房维修、医疗保健、餐饮、交通等几方面的需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集团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在住房维修方面,规定小修在2 小时内解决;中修在24 小时内解决。在医疗保健方面,医疗服务中心积极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争取大医院的优质服务。并且从药品的采购、预防保健、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康复治疗、有关设施的卫生消毒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每年不定期聘请专家开展几次健康教育讲座,以确保全院师生的身体健康。在餐饮方面,学院每人每月发100 元午餐补助,解决中午就餐问题。

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住宿、就餐、购物、洗浴、医疗保健、教学设施、水电暖的供应等方面。2002 年以来,学院先后新建3 栋共32000 平方米的学生公寓,3 栋公寓均被北京市教委评为“标准化公寓’, ,极大地改善了住宿条件;并且在学生公寓区建有1000 平方米15O 个喷头的浴室一座、300 平方米的超市一个、并提供1 台大型洗衣机及20 台家用洗衣机供学生洗衣用。在学生食堂方面,一是新建了一座3000 平方米,可容纳1000 人就餐的新餐厅,缓解了就餐压力;二是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饭菜的质量,狠抓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在每个餐厅设一名经理,实行经理值班制,解决就餐时发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就餐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将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饮食服务中心根据就餐者反应的情况及时加以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处,告知学生;四是饮食服务中心每月组织一次有餐厅各类管理人员及各摊点负责人参加的食品卫生安全及业务培训,并邀请石景山区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定期来院检查工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4 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机制的和谐,因此机制建设及其和谐是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机制和谐,是指在整个后勤运行系统中,系统的各个要素与关系设计应当实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的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后勤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在系统要素和关系设计上,按这个标准来衡量,还存在着缺陷,如资源无效耗费,时间衔接失当,责任推诿扯皮、反应反馈的滞后迟钝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在后勤的机制方面,离构建和谐的后勤保障体系的要求还有距离。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体制不合理,机制不灵活,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不和谐。由此可见,要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就必须要在如何激活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要改变以上提及的不和谐状况,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围绕如何提高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和提高社会、经济两个效益;二是围绕如何建章立制,保障管理和运行的科学与规范;三是围绕如何设定层级的职权和责任,促进整个后勤机制活力充沛。

通过机制和谐建设,实现系统各要素科学组合,整个组织的活动有利于组织目标的结果。

2.5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最终根源。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要以维护队伍稳定为前提,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承受力,充分论证,稳步实施,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动荡。要从后勤实际出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营造竞争、协作、向上、和谐的内外环境。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达到管理育人的和谐统一;师生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统一;后勤与员工的和谐统一;后勤与学校的和谐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和谐统一。使后勤进入改革、发展、稳定的和谐状态。

2.6 以实践促发展,检验中求提高

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每一项后勤改革措施都必须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真正提高后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几年来,我们从制度创新入手,经过不断探索,我院后勤管理逐渐形成了“制度创新一实践检验一修订制度一提高水平”的有效模式,始终把创新管理模式作为后勤改革的突破口,把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后勤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坚持以实践促发展,检验中求提高。

实践需要一个过程,成效的显现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搞改革切忌急于求成,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因此,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在经历挫折时能感受到全院师生员工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后勤职工坚定信心,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否则改革就可能夭折,后勤工作只能固步不前。

3 结论

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要在发展中构建,发展离不开优秀的职工队伍和制度的保障以及科学有效的机制。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后勤和谐;而后勤是否和谐,又是检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标准。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和谐可以创造效益。

和谐后勤、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

——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   高宝立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反复印证了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塑造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提高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情况,最近,笔者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山东、重庆、河南、吉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市所属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2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87名教师、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高职院校的校(院)长进行了访谈。调查表明,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开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学校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且存在诸多问题,急需研究解决。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状况亟待改变

调查表明,由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具体表现在:

1.人文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缺乏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教育作为“软任务”而少有精力去抓,造成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问卷调查反映出此问题十分明显。在被问及“您认为目前本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教师们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完整计划”、“针对性不强”和“教育理念落后”。而在回答“目前本校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着眼于什么”时,81.8%的教师认为要“加强考核”,70.37%的教师认为是要“提高领导认识”。

2.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由于高职学校学制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受到招生区域的限制,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不利因素。

在回答“您认为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如何”的问题时,教师认为学生人文素质好的只占5.1%,认为“可以”的占55.6%,认为“不太好”和差的占39.3%。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和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和抄袭作业现象比较严重。问卷结果还表明,学生基本文史知识欠缺。1/3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哪些著作;有24.9%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哪些国家;有36.3%的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3.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与人们一般的判断相反,调查中有89.9%学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有必要和非常必要。这表明高职学生并非对人文教育不感兴趣,而是有着很高的期待。这与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够且缺乏针对性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调查显示,44.6%的教师、45.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课程比例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认为人文教育课程比重不足与严重不足的学生,一年级的为40.1%,二年级的为49%,三年级的为50.6%,三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表明,随着年级增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年级增高,专业课的增加,学校人文教育的比重相应减弱。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问卷结果表明,51.6%的教师和50.6%的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从学生方面看,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低于一年级学生,三者存在显著性差异。52.5%的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其中,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不满意率达到54.5%,这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高于一年级的学生。

4.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73.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83.5%的学生反映,学校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

由于学校对开展职业人文教育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所以高职学校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没有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化,缺乏职业特色。学生的活动主要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

5.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 问卷结果表明,93.8%的教师认为在高职学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是必要和非常必要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的素质问题。调查中,有26.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另外,对于什么是职业人文教育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教育,大部分教师和学校缺乏正确的理解与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

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访谈发现,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之分工原则,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需要探索新的途径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学校盲目升格的追求导致对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特色的摒弃、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忽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所以既要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所创新,又要探索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走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1.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灵魂。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确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创出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2.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中,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强高职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重构健全人格养成的课程理念,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潘懋元教授认为,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上,由于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称通识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这是很有见地的。此外,在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构建人文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依靠专门的学科建设,更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开展,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改革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践对于人文教育的实施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一些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一些高职院校探索的人文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等等,值得总结和推广。

3.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可以说,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文教育质量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素养,构建稳定而又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实施职业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

4.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同,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5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搞得如何,最终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上。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于具体技能的训练和考查,因此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发展职业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2007年10月1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陆建洪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职教育要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为此,(一)开展人文教育首先要正确把握“人文”内涵。人文素质是指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基本内容是人文知识,其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灵魂。 

(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还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教育,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设立更多通识教育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精神,关注人的本性的人文社会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三)要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专门人才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职业的社会特性反映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职学生要做到乐岗敬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教育,其内容要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重点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的教育,培育突出职业特点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中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二者相捏合。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所决定的。重视在各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尤其是抓住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利用不同企业的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强烈体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其他途径上,一是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想诉求。在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比如,如何在网络文化中突出以人为本,渗透人与人彼此的关怀,等等。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重要的是要在制定有效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三是以课程改革为努力方向。要重点开发整合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课程,通过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等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形成人文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注重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既有利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同时,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容分解在专业教学之中。 

2008年12月25日“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高职名师

 

浙江交通职院季永青:行者无疆

中国教育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胡建淼

 


他曾经是位航海经验丰富的船长,而今却是治学严谨的大学教授、“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角色的互换,让他始终相信:行者无疆。

他就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季永青教授。

人生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1991年获船长证书后,季永青先后在中外公司的“长航”、“津涟1”、“STARGLORY”等远洋轮上担任船长职务,航行到过二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港口,累计担任船长近50个月,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担任船长期间,季永青积极思考、搜集资料,对国内外航运状况、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交通运输管理与安全保障、船舶控制理论以及国际航运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研究。

谈起当船长的感受,季永青引用了塞涅卡的名言: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这几年的航行,让我明白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季永青称这段阅历对自己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19月,季永青担任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之后,运用航海教育中的质量管理体系、适任评估、职业资格认证等先进教育手段和方法,借鉴航海教育中“职能发证”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进和完善了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体系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航海界,你要从事什么岗位,就必须拿到什么证书,只有持证才能上岗。所谓“职能发证”,是STCW78/95公约从船员作为一个整体要履行的功能出发,允许改变船上部门和船员岗位及其职责,根据每个船员所达到的某类等级功能的适任标准签发相应的适任证书。由于质量意识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人心,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院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讲台虽只三尺,可引人生之全程。”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怀着对学生深深的爱,季永青以他阳光般的性格和无私的精神,通过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谈到教师这个角色,季永青常说:“讲台虽只三尺,可引人生之全程。能给学生上课,是一种幸福”。这种由衷的幸福感,从季永青的言谈以及神情中都能明显感受到。

在学院,季永青先后讲授过《航海学》、《海上货物运输》、《船舶操纵》、《海商法》等10多门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季永青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弱、不擅长抽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主张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教学,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发挥自身优势,获得一技之长。

“季永青教授上课时课堂氛围很活跃,讲课的内容以岗位实际操作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大家都喜欢听。”回忆起上季永青教授的课,现在已在外籍远洋轮“CHANABHUN”号工作的毕业生严江至今记忆犹新,感到受益匪浅。

季永青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边学边做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

“学生是很有朝气的,如果你不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陈旧,只知道灌输、偏重讲授,那你必将失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为此,季永青要求学院的广大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避免枯燥的理论讲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据了解,学院在做好全日制高职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学院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送教上门等多种办学方式,为交通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全力打造浙江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2004年至2006年,学院开展各类短期培训班1059期,包括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前培训、海员专业和特殊培训、汽车技师、汽车检验员培训等32个项目,培训人数合计46694人,收入达4700余万元,既适应了人才市场需求形势和教学需要,又提升了学院的竞争能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无记录,无行为”

“无记录,无行为”的理念就是对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该说的一定要说到,说到的一定要做到”;“无记录,无行为”要求明确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何处做、何时做、如何做,在每个程序中都明确需要遵守的规范性文件和在工作完成后需要留下的质量记录。

早在1998年,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全国率先将ISO9000质量标准转化成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9年来,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开始时的船员教育局部实施,推广到目前全院的全方位实施。学院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理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结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制度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做到过程控制和目标考核相结合,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更有效地运行,并逐步向建设质量文化方向延伸。

季永青自担任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以来,积极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根据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组织制订了各专业培养计划;作为航海技术专业带头人,他还积极与海事局和相关企业合作,构建既符合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和我国船员考试大纲要求,又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学院一项重要的办学特色,‘无记录,无行为’的质量意识已深入人心。自从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我们都按程序办事,并留下相关记录,便于事实、责任的跟踪与考核。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就可以协调解决,十分方便。”学院教务处处长朱小平对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深有感触。

“对于航海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实行分班教学,把基础好、致力于远洋运输事业的学生集中起来,按远洋船员的要求培养;把基础相对较差,喜欢沿海运输的学生编成一班,按沿海航区的要求教学。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证合格率和就业率。”学院水上专业教师卢恒荣说起这个培养体系的好处就赞不绝口。

这些年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与训练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加强了质量监控力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统计数字表明,该院95%以上的毕业生取得了“双证书”,学生出色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可,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08%96.48%98.05%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获得对我来讲,责任大过荣誉,我会一直努力!”季永青在结束采访时这样说。

【人物简介】

季永青: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审核员,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主持和参与交通部、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教育厅的课题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高职高专教材和船员培训教材5部。

2007年10月25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上海电机学院

首批赴企业挂职锻炼教师满载而归

 解放日报记者   徐敏   通讯员  牛晓立

 


上海电机学院的胥飞老师从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后返校,这些天,他忙着修改教案,把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等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思考着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还要“走出课堂”,对行业与企业发展有进一步了解。前天,上海电机学院召开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总结会,听了教师们的感言,看到他们的变化,学院党委书记夏建国面露喜色,“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买单’,值!”

上海电机学院办学定位于“技术本科”,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团队。但学校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去年4月,学校选派了首批14名青年教师,到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三菱电梯、上海锅炉厂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为期一年的全脱产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青年教师的工资奖金一分不少,校内教学任务另作安排,学校还给予津贴,为此学校一年投入100多万元。

一年过去了,这批青年教师从企业中“带”回了什么?教师们的科研实践能力普遍提升。电气学院的王爱元老师,参与了上海科达机电控制有限公司的感应电机研制、电动机研制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撰写了6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发表在《微电机》等核心期刊上。胥飞老师拥有博士学历,在企业“摸爬滚打”后,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企业为他指定了带教师傅,师傅要求他设计电路图,一张电路图居然三次推倒重来,第四次才过关。胥飞感言:“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而实际应用中常常是‘非理想状态’,如何灵活应变也是一门学问。”不少教师还把企业的最新需求和科研难题带回学校,与其他教师共同探索研究。

教师们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教师王芳参与完成了上海轨道交通机电综合监控联调等科研工作,她表示:在今后教学中将从工程角度出发,教给学生完成工程项目的步骤和方法;另外,指导学生搞毕业设计也将更有“底气”。经济管理学院应对市场需求,想更好地建设机电外贸专业,学院选派了2名教师到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挂职锻炼。这两位教师在企业参与了几项重要的外贸项目谈判,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回校后充实到课堂教学中。电子信息学院领导与挂职锻炼的教师交流后,听取他们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设了2门选修课,以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据悉,上海电机学院第二轮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工作已启动,此次计划选派14名教师。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彰显鲜明特色

 光明日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彰显办学特色:“企业全程介入,工学深度融合”,学院始终把教学设在“绿色基地”里,近年来,该院的一些毕业生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在海职院采访,记者看到一份别样的课程表,所有的课程都囊括在项目中,学院的院长与实业公司的总经理为项目人,学院的教授、副教授为项目组成员,课程表除了课时安排,还设有项目背景分析、行业发展状况、社会需求分析等等。海职院院长林虎介绍说:“作为海南首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海职院,坚持与企业联合办学,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办学宗旨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瞄准海南绿色基地,为绿色基地培养技能人才,这是海职院办学特色之一。从2000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大型养殖企业——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五家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及十几个大型集约化蔬菜、瓜果、花卉基地签订了承担学生“顶岗实训”和就业协议。学生一进校就是企业的员工,所学课程除完成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和技术等级培训鉴定,另增设企业所需的技能课程。这些课程均围绕企业所承担或待开发的科研项目所定,如与三亚热带兰花基地共同研发种植技术,开设标准化育苗,栽培防病虫课程;与海南养猪研究所共同承担热带畜牧饲养技术课题研究,开设热带瘦型猪饲养、良种猪苗繁殖等课程,等等。教师授课、学生上课的过程就是参与企业科研工作的过程,由于角色进入早,目标方向明确,学生毕业到岗上手快,效益高。

采用模块教学,从积极改进授课方法和形式,是海职院教学的又一特色。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六个教学模块,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在线教学、实训教学和自测教学。由于系统地把知识融合到每个模块中,学生学起来感到很轻松,学习效果也很好。同时,学院还利用校园商务实验室和校园网络,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仿真实训与SOHO,建立自测系统和案例数据库,并开办“虚拟课堂”教学。由于增加了教学互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目前,海职院已有8000多名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据统计,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建有42个大型集约化养殖场,有一半以上的车间生产技术骨干是海职院的毕业生。在海南最大的奶牛养殖场——艾森乳业公司奶牛养殖基地,海职院的毕业生占基地技术骨干的80%

2008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前校后厂”培养技能人才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琴

 


宋立峰,两年前毕业于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一年后,已经具备了技师资格的他去年10月又重回母校,成为校办工厂的一名指导教师。像宋立峰这样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该院的校办工厂里有很多。

“我们的校办工厂兼有生产经营和教学实习的双重功能,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学院院长田秀萍说。利用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整合教育资源的契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兼并、买断、接收了14个中小企事业单位,并将其中部分改造成为校内生产性实习工厂。“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推动了学院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现在,该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走岗”、“贴岗”和“顶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走岗认识实习。学生入学第一周参观实习工厂,对学习内容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轮岗贴岗实习。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识记和模仿生产人员的岗位操作过程,分析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第三阶段则是顶岗生产实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结合毕业设计,在固定工作岗位上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并逐步改进操作方法,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为了加强实习工厂与相关系部的联系,学院还在双方人员之间实行“交叉任职”。在领导层,由实习工厂的厂长兼任系的副主任,系主任兼任实习工厂的副厂长;在实践层,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兼任实习工厂的工程师,实习工厂的高级技师或工程师则兼任系里的实习指导教师。“这种体制保证了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的协调性。”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崔发周说。

2008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


 

义乌的“学生商人”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徐美燕

 


浙江义乌因小商品市场而闻名遐迩,天生具有市场意识的义乌人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在这片具有浓厚市场气息的土地上,创办仅10年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在很多地方的在校大学生还依赖父母提供学费、生活费并安之若素时,该院60%的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费,20%的学生能自己交学费;在很多地方的在校大学生毕业后为了找工作而四处奔忙,很少有人去考虑自主创业时,该院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达11%。

奇迹的产生绝非偶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积极引导学生走入市场,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在“与市场共舞”中形成了“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创业行动”三位一体的创业梯度体系。

125日,一个被外界称为“老板学院”的创业学院,在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该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打破专业界限,专门成立以“老板学生”为招收对象的“老板学院”。进入创业学院有门槛:一是月收入不低于8000元;二是从事电子商务的学生,信用等级要达到四颗钻以上。30名“学生老板”成为了创业学院的首批学员。创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培养创业者而不是就业者,着重提升企业家的素质。

学生课余打工创业,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学生商人”。他们的创业故事或许已为“创业”二字做了丰富的注脚。

淘宝店主杨甫刚

吃苦耐劳是成功砝码

最初从送纯净水开始,曾到浙江东阳销售过“梦娜”袜子,也捡过废弃的易拉罐等废品。那时同学都用鄙视的眼光看他。有一次,学校的门卫不解地问他:“这也是大学生做的事吗?”但他认为,这样做至少自己能养活自己。

“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没有获过奖,创业让我有了梦想。我要把今天拿到的两万元创业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设立创业基金,激励更多的学弟学妹去创业。”在125日举行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奖颁奖典礼上,一等奖获得者杨甫刚动情地说。创业奖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的最高奖励,一等奖1万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3000元。由于他带动了一大批同学走上创业道路,学院另为他颁发创业特别贡献奖。

杨甫刚大二时就有意开网店了,但做生意需要流动资金,为此他曾向父母要钱。然而,他的父母却说:“让你到学校是读书的,不是做生意的。”结果,一分钱也没给他。但这没有打消杨甫刚的创业激情,他从送纯净水、贩卖袜子、捡废品开始,为自己一点点积累原始资金。

去年51日,杨甫刚的网店开张了。他先在市场上选了50多款小商品,拍了照片,上传到自己在淘宝网注册的网店。开张的第二天晚上,杨甫刚发现已有一名上海客户下了订单。客户选购的只是一款小饰品,如果发货,除掉运费,他只能赚0.5元。

但杨甫刚没有放弃,为赚0.5元,跑到市场商户那里取饰品,再送到快递公司去;为赚0.5元,他舍不得坐公交车,而是步行送货,因坐公交车要花去1.5元,那这趟生意就亏本了;为赚这0.5元,口渴时他连纯净水也舍不得买。

“很多人会放弃这样的订单,但创业靠的就是这一角钱一元钱的积累。钱虽少,但创业之初就得从这种小事做起,从而为自己获得原始积累。”杨甫刚说,“也许太渴望成功,所以我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无论客户大小,服务和信誉都不能打折。”

就这样,杨甫刚的网店生意渐渐火了。从饰品到充气沙发,从瑜伽垫到化妆品,杨甫刚的网店改了几次主营商品的方向,最终选择网络销售排行第一的化妆品,在淘宝网上开起了一家名为“嘟嘟靓妆”的化妆品网店。截至目前,其网上成交量已达1万多笔,网店的信誉度则获得了两个“皇冠”,月收入在3万元以上。

创业感悟:每个人在创业起步阶段都很艰难。创业成功靠什么?靠毅力、靠坚持。金钱重要吗?当然重要。但作为一名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在创业中学得本事,学会如何与客户建立关系,为进一步做大事业打下基础。

婚庆主持俞鲁杭

追求特色是经营之道

大一时,在学校的“跳蚤市场”练过摊,后又学过插花。暑假里,为了赚取每月1000元的工资,他上工地与民工同吃同睡。一个月下来,人被晒得黢黑。尽管辛苦,可一个暑假2000元的收入让他兴奋不已。

俞鲁杭是土木系三年级的学生。大一下半学期,他开始试水婚庆市场,给新人主持结婚仪式。第一次,他在义乌信联酒店主持婚礼,但酒店经理一看是个毛头小子,想拒绝。俞鲁杭恳请酒店经理给他一个机会:“这场婚礼就先让我做,如果不满意,可以不给钱。”

就这样,他的第一宗生意接下来了。说实在的,因为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当时心里也没底,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既然话放出去了,也就没有回转的余地。因为准备充分,那一晚,他的主持相当精彩。酒店经理也很高兴,还给了他200元红包。

如今,俞鲁杭的婚庆生意已做得相当顺手,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千方百计拓宽市场:一是策划特色主题,接人家做不了的婚庆生意。他已先后主持过俄罗斯客商、朝鲜族客商的婚礼,而这些婚礼都是按当地风俗举行的。二是拓宽经营范围。除了在义乌,周末他甚至跑到龙游做主持,开发婚庆市场。

名气出去了,回头客就多。现在许多生意都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的。今年以来,他每月可策划主持15场婚礼,忙的时候一天可接两宗单子,每场婚礼收入约千元。单子一直排到了明年215日。

创业感悟:创业改变命运,创业提升品质,创业带来财富。老板、经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创业实践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很能锻炼人。因此,在校期间要充分积累创业知识,做到边实践边补充学习。同时,创业又要敢于创新,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特色,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业务主管周振辉

发现商机就要果断下手

在街上向行人发过资料,到市场为客户印过名片。国务院出台限塑令后,他马上嗅到了商机。当同学们纷纷开起网店而为货源发愁时,他又与班上的几位同学一起设立货物配送中心,成为学生网店的供应商。

“大一刚进校我便受到校园创业氛围的影响,尝试着做业务。记得我的第一桶金是大一参加义博会时掘得的,当时我招募了几个学生员工为厂家分发资料,提成获得了200元。”大二学生周振辉说。

义博会后,他联系好一家广告公司,然后到市场各摊位询问有无印名片需要。他说,这活有时很伤自尊,但与人沟通的能力就这样培养起来了。到大一下半学期,也就是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商机,就到市场上找环保袋生产厂家。由于厂家一般要求先付款再发货,他因缺少资金而受阻。后来苍南县某日用品有限公司同情他创业艰难,愿意让他先提货后付款。

目前他已成了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销售了12万只环保袋。“当然,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吃一堑长一智,记得第一笔环保袋生意是与东阳某连锁超市签订的,忙前忙后下来倒亏了400元,原因是在商谈价格时忘了开发票需交税费。”周振辉说,后来销路慢慢打开,义乌市某单位一次性就向他们购买了2万只环保袋。上海一家日资企业、山东一食品有限公司也都与他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暑期,他跑上海,跑杭州,既要催货款,又要谈生意,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开学了不能老出差,有了一定资金积累的他看到很多同学开网店但苦于没有精力到市场拿货,于是有了搭建供货平台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于是向学校申请了两间教室作为供货点。周振辉组建了6人团队,两人负责跑市场,一人负责做账,一人负责收现金,两人配货,主要提供化妆品、饰品。另外,他还看好竹炭产品,已与一厂家签订了代理合同,目前每天的销售额在5000元以上。

创业感悟:发现商机很重要,这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找货源、供货物的过程,非常长知识、增经验。每一次进货,都是商务谈判的一种实践;商品推介与描述,是市场营销学的实践;进出账,是基本财务管理的实践;发货与售后服务,是人际交往与客户管理的实践。

送水老板李应海

创业其实并不那么难

他家境贫寒但并不因此自卑,凭借自己强壮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大学校园创办了自己的“供水站”,并雇用了3名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做帮手,不仅自己赚取了学费和生活费,还帮家里偿还了欠下多年的1万元债务。

李应海,工商管理系06级学生,来自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家庭。大一入校便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因班里只分到3个岗位指标,他让给了女同学,自己找了家教,并兼做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

李应海发现学生对卫生的桶装水需求量较大。去年10月,他创立了“阿海送水服务站”,为同学们提供送水及售后服务。开始时,他们是随叫随到,经常扛着重达20公斤的桶装水,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这栋楼又跑那栋楼,不仅浪费人力,而且运营下来利润不多,手机费倒支出不少。因为,上课时不能接听手机,只好下课后一一回电询问。

他开始考虑定时送水,固定约水与送水的时间段。约水的时间要求在中午11301210,安排第一时间段中午12301330送出,1210之后打进的电话安排第二时间段下午500600送出,这样就可按寝室顺序一路送水,避免了随叫随到总跑重复路的弊端。同时,他还印发了水票,推出买35张水票(8元一桶)赠送一台小型饮水机或5张水票的优惠。这一招很灵,销量大增,60%-70%的寝室都开始用他们的桶装水。他还设了3个勤工助学岗位,两位大一的同学负责送水,一位同学负责业务推广,他自己做账统筹。9月至今,除去成本、员工的工资,净利润达4万余元。他不仅自己交了学费,还帮父母把家里欠下多年的1万元债也还上了。

“其实我还可以做得更完善。”李应海回顾开学以来这段时间,深有感触地说,“做之前常常会想当然。新生刚入学,我想绝对是销水的大好时机,请了好几天假,专门向新生推销水,可没想到销量极低。原因是新生刚入校,对一切都很好奇,根本还没想到买桶装水这类具体的事,所以第二、第三周才是最好的时机。”

还有30%-40%的寝室可开发,业务拓展的潜力还很大。谈到未来,李应海思路清晰,信心十足。他准备去考驾照,他还准备在义乌打开家乡安吉白茶的销路。

创业感悟:创业要讲实际,要有胆识,其实创业并不那么难。别人没想到,或者不屑于去做的事,只要有市场,肯定就能赚到钱。创业真的很能锻炼人,里里外外都得想周全。如果以后供水生意不好做了,我会改做别的生意继续当老板。

公司经理何洪伟

创业改变了我的命运

他是深山里走出的穷孩子,通过绿色通道才得以入学,一边打工一边上学,直到毕业还欠了学校一屁股的“债”。他2004年走上工作岗位,打工不到一年开始自主创业,现在是万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洪伟,是丽水松阳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全村只有160人,住在高山上,下到平地需走2500米,村里没有公路,村民们挑着扁担上下山。当收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全村都沸腾了,然而面对6000元的学费傻了眼。“6000元的学费,对我们家乃至全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绝对的天文数字。”何洪伟一本正经地说。

通过绿色通道入校后,何洪伟特别勤奋。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会干部。勤工助学所得解决了生活费和部分学费的问题,然而到2004年毕业时仍背了一大笔学费债。学费肯定不能一直欠下去,然而1000多元的工资除去付房租、伙食费就所剩无几,他开始犹豫了。他凭着在校期间积累的社会经验,再三思量后决定发挥自己的计算机专业优势,从在虚拟网络上开店做起,进入小商品网上贸易。经过4年拼搏,如今他已拥有一家规模不小的万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旗下的万客商城,囊括10个大类3500余种商品,是知名的批发网站。

何洪伟说,贫穷的他开始创业时,最苦的是资金问题。如今这些都解决了,很多原本嫌拿货少不愿批货给他的客商,现在是送货上门请他代为营销,等货卖完了再结账。谈到将来,他信心满怀,他说感谢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把自己提供的想法变成现实。团队还要做大,目前提供了26个工作岗位,明年预计增加到100个,要在各城市建立自己品牌的连锁加盟店。他说现在资金周转大,手头紧,等资金充裕了,将回母校资助贫困生,虽然已把父母从大山里接出来了,但是他想回家乡修那条通向山上的路。何洪伟说,其实,当自己生存都有问题时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糊口,而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后,就会想到别人。“让自己拥有市场是努力的方向,为自己的同学创设就业岗位不应只是一个梦想。”学院的这句口号一直激励着他。目前他是母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很多学生网店的产品供应商。

创业感悟:自己做老板与给人打工感觉不同,打工钱少但生活轻松,不用考虑太多,这家公司发展不好换一家。自己做事业,公司的安危与自己的生存完全联系在一起,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考虑,各层次的人都要去打交道,开始创业时经常忙到深夜一两点钟,人很快就成熟起来了。

“卖家之家”王佳荥

创业让我获得自信

来自省城、家庭条件优越的他,因为考不上本科怕同学笑话而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一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他,受学校浓郁创业氛围的影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走上创业之路,没想到成了“淘宝之星”,生意日渐红火的他有了自考本科的行动。

王佳荥,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英语、数学偏科现象严重,尤其是英语,从初一开始就没及格过,家里后来一直给他请英语家教补习,但直到高考,英语仍未及格。本来可以到杭州高教园区高职院校就读,想着大多数同学都到高教园区读本科,只能读高职的他觉得没面子,所以离开杭州到异地求学。

由于家庭条件好,王佳荥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后,父母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对学习感到失望的他,对电脑游戏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又挂了两门课的“红灯”。大一第二学期,也就是今年4月份,学院里组织了“明日网商”淘宝网店大赛,他抱着玩玩的想法,趁五一放假回杭州,进了一些丝绸开始在网上商店销售。

“没想到过了7天还是无人问津,估计是丝绸太贵的原因吧,那我卖什么好呢?”王佳荥说。出师不利的他开始四处转悠,看到同学网店生意红火忙着装箱发货时,他灵机一动,“只要发货都要用到纸箱、胶带,我何不就提供纸箱、胶带呢?”于是,他把丝绸在寝室全分了,开始转向做提供纸箱、胶带的生意,首选对象便是学校开网店的同学。他印了名片,专门在快件投递点分发。起步时很辛苦,人家一个电话,他就得送货上门,从这幢公寓跑到那幢公寓,在10分钟内把货送到。由于纸箱、胶带都是消耗产品,他服务质量好,销路渐渐打开,回头客也越来越多。他给网店起的名字叫“卖家之家”,因为他的顾客都是淘宝卖家。

王佳荥说,现在他的店铺有12个型号的常规配货,如达到一定的数量,顾客也可定做纸箱。昨天,刚有个客户定做了1.5万元的纸箱,让印上装货的名称。由于要在网上忙着处理顾客的询问及订单,玩游戏之事他早已无暇顾及了,“如何与客户进行交流,如何谈定价格,如何开拓市场,这些事已经够我忙的了。”王佳荥说,他现在感觉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他经常去讨教老师,渐渐转向以批发生意为主,在淘宝大赛结束之时,他凭着骄人的业绩被评为“校园淘宝之星”。

王佳荥说,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一个月有七八千收入的他不再为自己没考上本科而自卑,他有着很多梦想等待着去实现。为了进一步开拓外贸市场,不久前,他报名参加了自考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以前是要我学却不想学,现在倒是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说出此话,王佳荥的脸不由得红起来。

创业感悟:我本是个内向的人,羞于与人交流,网上经销可避免人与人面对面的尴尬,让我从容起步,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一个人有了创业的梦想,就会迸发无穷的动力,不会再感到自卑。有梦想就有可能。

2008年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


 

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贾少华

 


今天的校园里,生活懒散、精神不振、无所事事、过度娱乐的学生绝不是个别的。在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院校学生中,这种现象尤为多见。“让大学生忙起来”理应成为今天高校校风整顿的当务之急。但是,我们的说教、灌输、处分、惩罚等惯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具有“抗药性”的学生面前正越来越失去其功能和效用。相反,让学生勤工俭学、尝试创业,却能充分展现他们青春的活力和创造的激情。

在我们学校,最有思想的是那些创业者。“真刀真枪”的投入,“真金白银”的生产,使他们懂得了责任、获得了能力、锤炼了意志、学会了礼貌、享受了成功。创业不仅创造财富,更提升人的品质。

我们的老师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但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创业能力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我曾对60位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做过访谈,其中的59位学生开始于勤工俭学,成功于创业尝试。是创业实践本身让他们有了创业能力,而不是有创业能力才从事创业实践。

创业需要具备一些素质和能力,许多大学生尽管有创业的愿望,但觉得自己尚不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待自己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这些素质和能力后再投身创业。相当多的教师和创业理论课程的类似观点又会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是的,创业应具备特定的素质和能力,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创办者史蒂夫·马诺提曾列出12种被普遍认为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

当代知识理论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指的是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而后者指的是不可编纂的、隐藏在大脑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包括信念、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良知、承诺、责任心等。史蒂夫·马诺提列出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主要属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在实践中虽必然被应用,但支配实践行为、对实践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默会知识,只有借助于默会知识,人类的显性知识才有可能发挥作用。两种知识获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而默会知识常常是不可言传的、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授的,主要靠个体的实践、感悟获得。这一理论也让我们明白了“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现象为什么会同时存在。笔者曾对社会上1617位创业者作过调查,调查发现,只有276人接受过高中后教育或培训。可见,创业能力不一定非要在传统的正规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才能得到。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链接:

为学生创业铺路

设创业奖鼓励学生创业。12月5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首届创业奖颁奖。本次创业奖共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学习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更是好学生”,创业奖是该院对学生的最高奖项。

参评创业奖的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道德品质优良;自己或合伙开办公司等创业项目,创业项目运营半年以上;创业项目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或者给学院学生创设就业岗位。

课堂教学引导创业实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战性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艺术系教师接单到课堂,教学项目化,学生作业做得好,厂家有报酬;工商系上市场营销课,老师先给学生讲挖掘客户、把握心理的销售技巧,课后联系厂家拿来产品让学生上街推销,卖完货到工厂结账;计算机系要求学生在网上开商铺等等。学院还把每年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召开期间、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举行期间设为实践周,让学生到博览会上去寻商机、搞设计、作服务。

制度措施提供创业保障。成立创业学院。打破原来的专业设置,设立工商税务、营销策略、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和仓库管理等课程。培养目标是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者。学院对创业学院学生的考勤不做特别要求,学生还能通过网上交作业,单独授课、考试等形式修完课程。

评价体系激励创业激情。学院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标准,形成了“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的评价机制;设立创业奖,作为在校学生的最高奖励;对优秀班级的评价,学生的打工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举办活动推动创业竞争。学院成立了“与市场共舞”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成功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等活动。与此同时,学院因势利导,开展“明日网商”创业竞赛。1200余人参与,目前已获信誉度的网店达400余家,校园内已形成一条电子商务供应链,有专门替网店提供纸箱、胶带等配套用品的,也有专门给网店提供货源的,还有多家快递公司进驻学院专门给这些创业学生提供快递服务;一个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中心也已形成,商业触角已遍及海内外。

2008年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光明日报通讯员  蒋赟   记者  潘剑凯

 


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北京的冬天似乎很久没有这般寒冷过了。

然而,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一间曾经空旷冷清的厂房,因为“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二周年专业建设成果展示会的召开而积聚了旺盛的人气,燃烧的激情,使这里形成了和室外绝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于2006年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究竟要向社会示范什么?项目启动之初,许多人对此还不太理解。当两年的时间过去,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共同的探索和努力下,其所想表达、所昭示的示范意义可以说已经越来越清晰。

示范性高职首先要示范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是非常鲜明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它们与研究型大学、一般的本科院校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学校;从小的的方面来看,这些高职院校又不是千校一面的学校,他们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特色,千姿百态,满园春色。在这次成果展示会上,我们可以看到,百所高职提出的核心办学理念,个个精彩,但决不重复。

创新是示范性高职具有的特质。创新的思维,让这次成果展示会亮点频频,别具一格。会议的组织者根据会议的实际需要,将会议服务工作分解为若干个服务项目,为参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生产性实训,并公开进行招标。承接项目的学校,以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组织实施,全景展示参会院校的服务能力、教师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异彩纷呈的教育改革实践,体现“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办学思想。

做改革的示范,已成为示范性高职的自觉追求。每一个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一篇改革的“作品”。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艰难探索,他们已经认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贴近市场、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在认定目标的前提下,他们把改革的大旗高高举起,通过不断改革,努力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职体系。

毫无疑问,在今天中国教育的版图上,示范性高职已经历史性地站在了一个不容被忽略的位置上。这里,可能是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081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798艺术区里的实训大课

  中国青年报记者   桂杰

 


1220日,北京798艺术区。在这个艺术家出入频繁,国内外各种艺术活动迭出的区域内,2008“百所名高校、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是这一天艺术区活动的最大亮点,高大空旷、原本连一张桌子都没有的DPARK北京会所C座即“第一车间”成为了活动的主会场。

来到798的正门口,随着清晰的路牌一路指引,主会场出现在眼前。来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礼仪小姐一身白色长羽绒服,笑容可掬地为来宾引路。会场入口的注册处,红色中式上衣,下配黑色长裙的礼仪小姐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随手一翻才发现参会嘉宾所领到的牛仔布材料袋,以及袋子中富有特色的钥匙扣等小礼物都是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制作。

无疑,此次论坛上学生成了最闪亮的身影。据主办方介绍,本次会议围绕“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院校围绕企业转”的独特设计理念,特以“会议服务项目”形式,为各高职院校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得到了参会院校的积极响应。会议筹备期间,各院校总共提交申报了228项会议服务项目,经遴选,其中25所示范高职院校的28项成为会议服务的项目。

进入主会场,正中央“百所名高校、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的深绿色宣传背板简洁大气,主席台上方和两侧银白色管道及富有象征意义的齿轮突出了“工”的概念。会场两侧的墙上,悬挂着绿色和深蓝色相间的上百个条幅,每一个条幅都把学校和企业的理念共同展示。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打出的口号是“一条钢铁生产线,校企同炼两种才(材)”,他们的对口企业——山西常平集团有限公司则宣称“自加压力、超越自我、成功与你相伴”,条幅中央两家单位的LOGO并排摆放。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建民说:“这个论坛的理念是一种创新。在一个不适宜开会的地方,通过教学项目成果的展示来搭建一个平台,让学校‘现场’展示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特点。这种思路符合高职院校‘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据陈建民介绍,此次会议的主会场布置、798院内的宣传海报以及新闻发布大厅的设计均是该校建筑装饰专业学生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他特别把手指向主席台说:“主席台上方和周边的银白色工业管道也是来自学生的创意!”

在主会场内有722把便携式会议座椅,其中带书写板灵巧实用的一款座椅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我们从接到任务,到设计制作完成这些座椅一共用了3周的时间,调动了市场调研、模具设计与制作、零件加工、装配与检验包装等6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参与。”承担“会议座椅设计与制作”的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苗胜军教授深有感慨地说,“小小座椅却展示了学院在学生技能培养上的硬功夫,没有这种硬功夫,学校的软实力就无从谈起。这么多年来我们第一次生产椅子,但市场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苗胜军说。

论坛开幕当天,与会者嘉宾的手机里都收到了一条和会议有关的彩信,这让很多人感觉“很惊讶”。为论坛提供会议即时信息服务的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据了解,会议服务信息是通过该校自主研发的一个彩信平台进行发布的,学生把所有来宾的手机号码事先输入系统建立起一个信息数据库,之后把彩信和手机动漫功能嵌入其中,进行定向发布。该校的“移动通信专业”是国家550个示范专业中惟一的一个专业。

该院院长单强说:“这次会议最大的特点是各家高职院校在坐而论道进行头脑风暴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身体冲撞’,相互之间有了取长补短的机会,充分显示了示范、辐射、引领和分享的意义。”他说:“这种会务模式恐怕只有高职院校能干得出来,还干得这么漂亮!可见示范高职完全可以做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

在会场上,记者注意到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忙碌地操作着各种型号的摄像机,看上去比许多职业记者还要投入和紧张,为大会提供摄像服务的学生是来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院长姚寿广谈到学生服务会议时说,“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能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记者还特别注意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特别为大会提供了一个名为“双百钥匙扣”的纪念品,该纪念品是该院数控专业学生在教师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下设计、制作的实训作品,该作品以“5·12”大地震中东汽叶片等报废的零部件为材料,在学院校企共建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用五轴高速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加工而成。“两个半圆环相互咬合互补,隐喻校企携手合作、工学结合的主题,并有互补、共生的新内涵。”

在代表休息的时候,一个学校的女老师嗓门很高:“这样的论坛真好玩儿!太有创意了!把那些纯粹是领导讲话的论坛都给比下去了。”在会场上,当天的主持人情不自禁地发了一句感慨:“在座的学生特别优秀,他们服务得特别好!”此时,会场上自发地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2008年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应该以内涵为本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程红兵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民钢

 


2006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为标志,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这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将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深刻理解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意义,抓住机遇,明确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怎样理解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队伍既需要科技领军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一线创新人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理应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能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要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既要加快发展农业类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发挥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就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增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需要一批优秀院校的引领。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然而,对照现实要求和世界各国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增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直接影响到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前景。因此,需要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在国家指导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国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的普遍增强,并使这些最优秀的高职院校能够在高职教育领域作出贡献。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建成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有利于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如何发挥示范效应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示范性高职院校,需要达到哪些方面的示范效应呢?

一是提升效应。如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高职院校整体上存在着内涵建设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应调动和凝聚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办好高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投入,可以实现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软硬件水平的显著提升,并实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实力,促进全国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的普遍增强,并使这些最优秀的高职院校能够在高职教育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促进效应。示范性高职院校决不仅仅是投资建设的示范,更应该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快发展,探索开放的办学体制、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融合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等,形成科学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示范院校还要在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民主办学等各个环节上作出表率和示范。

三是带动效应。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建设,将在办学实力、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特别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能够取得明显的进展,发挥积极的楷模作用,总结出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并拉动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带动高职教育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何在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经开展两期,第三期即将启动。笔者认为,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重点:

一是继续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积极寻求行业、产业、企业持续有效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促进办学模式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是实施“精品建设”战略,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建设为本,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国家精品专业的标准建设国家、省、校三级精品专业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

三是强化“人才强校”战略,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培养与引进两手抓,特别要加强引进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以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四是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面向企业员工与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基地的生产性实习实训进行产品生产,探索生产与实训相结合的基地建设新模式,逐年提高产值,扩大服务基础。创新“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开展顶岗实训等方面,以及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培养、建立校企互动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一个内涵不断拓展、目标不断提升、思路不断创新、任务不断更新的过程。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一定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8年2月18日《中国教育报》)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十六)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学科导航(试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学科导航是图书馆和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根据我院的学科分布设计了个性化页面,涵盖了我院的各主要学科和专业,现面向我院四校区试用,试用时间为2008年12月23日至2009年6月30日。我院读者均可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进入“数字图书馆(南)”网站主页,点击“学科导航”,也可直接登录域名http://bvca.firstlight.cn ,访问图书馆学科导航。

附:方略学科导航系统简介

方略学科导航系统(http://www.firstlight.cn ,以下简称方略)是雷速公司创办的一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4大门类、108个一级学科、600多个二级学科在内的新型、综合性的学科网站集群,每个学科网站以收录各个学科灰色文献(在网络上发布,未正式出版)为主。截止2008年8月31日,方略已经收录了全球高品质学术站点3万多个,遴选上述站点中高品质学术文献和非互联网学术文献49万多篇,数据总容量270GB。方略年增加数据量25万多条。方略已持续为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内的全国100多个图书馆、几千个高校院系的数百万读者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方略设有知识要闻、国际动态、人物、开放资源、学术站点、研招资料、会议中心、学术指南、必读书目、知识库等栏目。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96.254:81/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32:81/

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25.47/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125/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